English

十堰做大专用车“蛋糕” 2015年力争年产超20万台

时间:2012-08-30 来源:十堰晚报


  当十堰市汽车产业再次随着“大气候”处于波段低谷,“微增长”注定成为2012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词时,十堰市的主导产业——汽车产业该如何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升级,进而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汽车饭的营养价值”,进而实现汽车产业稳步发展?


  市政府日前下发的《关于加快全市专用车发展的意见》不仅给出了答案,还给十堰市低迷的汽车产业注了一针“强心剂”,再度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作为商用车的一部分,国内专用车市场潜力有多大?十堰市发展专用车的优势在哪里?


  ■文/记者 徐正国通讯员金信玮图/记者张建波


  利好新政


  “在汽车产业市场低迷的当下,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市专用车发展的意见》,对我们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日前,得知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全市专用车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涛兴奋地说。


  “目前,专用车产品有9类200多种。广泛应用于运输、环卫环保、部队、服务行业、医疗、工程、化工等行业,加油车、扫路车、清障车、供给车、加注车等,都是专用车。”市机械汽车产业办公室主任陈瑛称,“这些专用车都是十堰市鼓励开发的产品。”


  《意见》明确,力争到2015年,十堰市专用车规模达到20万台以上,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新产品产值达到30%以上。培育3至5家年产3万台以上的专用车企业,培育1至2个中国驰名商标,培育5个以上湖北名牌产品。


  此外,《意见》在鼓励、规范张湾区、茅箭区、十堰经济开发区、郧县及丹江口市等县市区建设专用车产业园区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专用车企业联姻,在资产重组、产业转型、产品研发等方面,寻求“嫁接重组,攀大靠强”的发展道路,大力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并给予奖励。


  对于开发生产专用车新产品的企业,《意见》还明确规定,2012年至2015年,十堰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专用车新产品开发。对专用车企业生产销售鼓励开发的专用车新产品,市政府按其实际销售台数进行奖励,微型专用车每台奖励100元,中型专用车每台奖励200元,重型专用车每台奖励300元。对单台售价80万元以上且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按销售价格1%进行奖励。


  工程自卸车是十堰市目前专用车的主要产品,由于其附加值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意见》特别提出,要不断巩固自卸车产品的优势地位,支持自卸车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工程自卸车企业联合重组,组建自卸车生产集团或企业联盟,形成规模效益,避免同质化竞争。


  破局之策


  任何一个新政的出台都有其深义。《意见》也不例外。


  市经信委主任柯贤国认为,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几十来年,汽车产业一主独大,从某种意义说,它仍是十堰市赖以生存的产业。但是,一主独大带来的问题是稳定性差,汽车产业打个“喷嚏”,十堰就要“感冒”,今年又是这样。怎么办?


  “《意见》的意义就在于,做强做大汽车这个主导产业,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就是以‘转型升级、调整结构’为主线,促进汽车产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使这个产业步履稳健。”柯贤国说,“当前的抓手就在专用车身上,这是个破局之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7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销952.92万辆和959.8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8%和2.93%。其中商用车产销192.99万辆和198.46万辆,同比下降8.59%和10.4%。


  受此大气候影响,十堰的汽车产业同样在滑坡,上半年汽车工业完成产值472.1亿元,同比增长0.4%;实现增加值138.2亿元,同比下降1.6%。


  但是,专用车市场逆市上扬,上半年全市生产专用车5.7万辆,同比增长34.3%。


  与此相印证的是,东风专用车也成为上半年销售新亮点:上半年,东风汽车股份工程车事业部专用车实现末端销售1773辆,同比增长302.04%,完成全年任务的59.1%,成为东风工程车销售最大的增长点。


  陈瑛分析认为,这一产业现象并非偶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网、城市建设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大力实施,加之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对各种专用汽车的需求日益扩大,专用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中最具有活力的生产资料之一,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专用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


  2001年,我国专用汽车总产量为30.6万辆,占当年载货汽车总量的38.2%;而到了2008年和2011年,其总量分别突破100万辆,比例接近50%。目前,我国共有专用车生产企业1000多家,可生产专用车系列品种已接近5000个,除少量高端产品仍需要进口外,国产专用汽车已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原来大量进口的局面已彻底改观,而且出口已远远大于进口。


  据行业专家分析,未来1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将直接拉动专用车市场的需求。


  “为搭上专用车市场发展的‘快车’,市政府审时度势,在深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出台这个《意见》。”陈瑛说,“这个《意见》是个导向作用,将引导十堰市商用车向差异化、高科技、环保型、高附加值的作业方式专用车领域发展。”


  潜力可期


  有人认为,在省内,随州早在2007年12月,就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作为正在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的十堰,现在转型发展专用车,不是不是有些晚呢?


  “一点也不晚。而且,十堰发展专用车的条件得天独厚!”柯贤国认为,十堰是驰名中外的“东风车”故乡,是闻名全国的“汽车城”,是“中国第一、世界全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并拥有“中国卡车之都”之美誉,是我国中部汽车人才聚集中心、培养中心、研发中心,是全国唯一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


  目前,全市拥有3000多家商用车及其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企业,拥有上千亿元的汽车制造业存量资产和年产8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能够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产品类型几乎涵盖商用车所有领域,可为重、中、轻、轿、客、微、农及专用车提供全系列配套,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商用车研发、制造、销售产业集群。


  此外,东风商用车公司2011年产销重中卡23.5万辆,位居行业第一,占据全球中重卡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国内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还有,中国(十堰)汽配城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入驻汽配经销商最多、实现销售收入最高的汽配交易市场,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汽配市场第三大价格信息平台。


  陈瑛也认为,十堰市现实的专用车实力在全省仍占据重要地位。从1981年起步,经过30多年发展,十堰市专用车企业达16家,生产能力达10万辆以上,到去年,全市共生产专用车86065辆,占全国比重达9%,占全省比重达57%。东风、十征、驰田、中悦等专用车知名度不断提高。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随州不可比。十堰专用车发展潜力巨大。”柯贤国表示,“只要能发挥好优势,十堰市的专用车产业指日可待。”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见》出台前,副市长刘学华率队到随州等地考察,为十堰市的专用车发展“取经”。作为后起之秀——随州的专用车发展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随州汽车工业起步比十堰市晚,但它依托“东风”,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12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是什么使随州的专用车产业迅速崛起?考察者认为,其经验有三点:一是产业“创造”精神。随州专用车无中生有、借力发展,靠的就是敢闯敢干、善于创造,靠着这种精神,随州创造出了“专用车之都”,创造出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80家。


  二是企业“危机”意识。由于他们正视差距、居安思危,造就了旅居、工程房车,电视转播车、演播车,道路检测车、清障车、清扫车、破冰车,高空作业车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车产品,创造了3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湖北著名商标、8个湖北名牌产品。


  三是政府“引领”效应。近年来,随州市政府不断优化专用车产业发展环境,强化规划指导、政策引导、产业协作、集群发展,有力促进了随州专用车事业的资源整合、产业升级,东风公司、中国重汽、中国恒天、三江航天、厦门重工、广东富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随州,与随州本土企业嫁接重组,盘活产业存量资产,有效地提升了随州专用车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竞争实力、创新活力。


  随州经验给考察者的启示也有三点:首先,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随州和十堰相比,没有大企业集团、没有知名的底盘车制造企业,但是这并不妨碍随州市成为“中国专用车之都”。他们没有依赖、没有顾虑,先天的劣势通过努力也可以转化为后发优势,光脚的也可以战胜穿鞋的。


  其次,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上个世纪,十堰的崛起启发了随州的发展思维,随州看到了改装车的发展前景,通过转变观念、创新发展,随州专用车产业迅猛发展。


  三是,有了梧桐树,凤凰一定来——产业做大了、环境做优了,一定可以招大商、招名商。

 

阅读量: 作者: 徐正国 金信玮

分享至:

读后感/咨询反馈
相关阅读
车型推荐
当前位置:专用汽车网 > 整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