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6-22 来源:中国汽车报
“下半年能稳住就很不错了,全年产销量前高后低成定局。”在前不久举行的2010专用汽车产业国际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秘书长王焕民给准备进军专用车领域的众多投资者泼了盆冷水。他提醒说,尽管我国专用车市场的长期趋势肯定是增长的,但短期内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相比产销情况,王焕民更关心专用车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他告诉记者,现阶段,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成功与否关乎专用车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现状
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生产专用汽车的《公告》内企业为826家,如果算上生产专用汽车的底盘企业,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将近1000家。
按照“合格证”上传的数据,2009年,我国专用汽车产量达到160多万辆,占当年载货车总产量的55.68%,载货车专用化率已接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从产品结构看,目前我国专用汽车的品种已超过5000个。产品类别日趋合理化,重型和轻型专用汽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中型专用汽车所占的比例渐渐缩小。到目前为止,我国专用汽车品种数量、企业数量、年产量和地域布局等,都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从产品的技术水平看,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在过去10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专用汽车的功能和产品质量、可靠性基本能满足国内需要。不过,产品的外观、质量和精细程度与国外的专用汽车相比,差距还比较大。王焕民认为,虽然我国在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用汽车,但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高、中、低档专用车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于国内市场。
博弈
“十一五”是我国专用车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很多资金和技术纷纷流向专用车行业。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各地方政府纷纷上马专用汽车产业基地、园区项目,一时间,专用车产业基地、园区遍地开花。在王焕民看来,这正是专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地方政府对专用汽车的投资热情与国家宏观政策在博弈。
王焕民告诉记者,地方政府兴建专用汽车产业基地和园区,肯定要新建、扶持一批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而这恰恰与中央政府管理专用汽车行业的政策不符。
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运输类专用汽车结构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详细规定了专用车鼓励和限制发展的种类、范围,提高了行业准入的门槛。该《通知》在2008年年底到期后,工信部又在2009年发布了《专用汽车和挂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关闭了新批准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大门。[page]
一边要新建、扶持新企业,另一边要遏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数量增长过快的现象。博弈的结果是,目前有大量的非《公告》内企业在生产专用汽车,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还有一个现象也引起王焕民的关注,就是最近一些专用汽车企业纷纷投入巨资扩大产能。王焕民告诉记者:“我相信企业的投资行为不是盲目的,肯定有道理,但是这些资金投到哪里很关键。”他建议企业,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投资高速公路用专用车、市政专用车、机场专用车、生活服务类专用车等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同时加快发展自主品牌专用汽车零部件,尽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
利好
从政策层面看,行业主管部门在2007年和2009年发布的两个文件,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专用车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意图和具体措施,希望能通过相关政策,引导自主研发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及档次高的企业进入专用车行业,鼓励新进入企业对公告内现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升级。这两个文件在引导专用汽车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2009年至今,新增《公告》内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数量明显减少。
此外,另一个积极因素也在推动专用车行业的结构调整,这就是大型国企在逐步进入专用汽车行业。中集集团自2002年进入专用汽车行业以来,不到8年时间,在国内通过兼并重组,已拥有17个工厂。目前。中集集团的兼并重组行动还在继续。中航集团是继中集之后进入专用汽车行业的另一家大企业,在近几年进行的一系列兼并重组中瞄准民营专用汽车企业,注重双方的优势互补,使重组后企业实现了更快发展。
王焕民认为,专用车企业向集团化发展是大趋势,10年前提出的“形成3到5家专用汽车企业集团”的目标如今已经实现。大企业进入专用汽车行业,对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