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荣中暗藏危机 我国零部件企业亟须转变增长方式

时间:2010-07-07 来源:腾讯博客

  从2009年至今,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一直享用着丰厚的高利润率;然而,即便10年车市的增长仍在维持,零部件制造商们却不得不面临着更多变数和更大挑战。

  2010年一季度利润率翻番零部件企业利润全球居首

  随着2010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相继出炉,零部件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也逐渐浮出水面。从季报中披露的信息我们发现,在沪、深、港三地上市的55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率达到6.96%,比2009年同期的3.71%增长了3.25%,接近翻倍。

  据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上述55家上市公司中,只有ST松辽一家申请破产的公司出现亏损,其余公司均实现盈利。而净利率超过10%的公司达到10家,另有2家公司的净利率超过20%,分别是福耀玻璃(23.77%)和特尔佳(20.95%)。

  而在09年同期(2009年第一季度),上述55家零部件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出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而净利率超过10%的公司只有6家,其中净利率最高的公司——中鼎股份的净利率也只有16.23%,远远低于10年同期的利润水平。

  零部件市场10年一季度的强劲增长是09年增长的延续。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在09年下半年的复苏反弹,使得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尽管钢材、铜、橡胶等产品的价格均处在历史高点,但与中国低廉的人力资源价格刚好抵消,使得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保持在8%~10%以上,这一水平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2010年下半年不确定因素增多零部件企业面临挑战

  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10年下半年,零部件企业的销售、特别是利润的增长还会一如既往地强劲吗?

  事实上,自2010年初以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已经引发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担忧。日前,钢铁长协价已经变成了季度价,铁矿石的价格至今已经增长了80%。而其他大宗原材料的价格都在攀升,铜价已经涨到8000美元/吨的历史高位,塑料的价格也在持续上升。这些原材料高企的成本都会影响到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

  从全球零部件产业来看,在原材料上涨的背景下,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受的冲击更大。因为我国的零部件企业普遍研发能力较差,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多数都是二、三级供应商,不是一级制造商,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定价能力有限。

  而且更为严峻的挑战是,如果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放缓,中国零部件制造商的利润率就会下降,同样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他们转嫁风险的能力较弱。

  总体来看,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将面临的主要挑战,除了来自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另外来自整车制造商的降价压力和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都将增加零部件制造商经营的困难。[page]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国内零部件企业不抓住机遇,根据本地市场需求提高技术水平,打造独立售后服务能力,以及提高内部管理能力,利润将很难继续保持这一增幅。

  零部件企业亟须转变增长方式加大力度拓展海外市场

  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他们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模式的办法来应对将面临的逆境。如万向集团已经制定了发展新能源的战略。

  同时,坚持海外出口的战略方向,也将增加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活力,而这也是更加现实的选择。

  首先,政策的扶持为零部件出口奠定了基础。早在2009年11月底,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就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从2009年到2011年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0%;到2015年,汽车和零部件出口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年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

  其次,国际汽车市场的逐渐复苏,也为零部件企业的出口提供了契机。以美国车市为例,进入10年第二季度的4月份,汽车销量出现了强劲增长,同比上涨20%至98.23万辆。

  另外,除了出口,零部件方面频繁的海外并购也为中国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

  事实上,2009年已经出现了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并购整合浪潮。如潍柴动力收购法国发动机生产商波文,万向集团收购了美国环球控制系统公司,也有政府主导的收购,如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制动和悬挂业务等。

  与整车企业的海外收购相比,零部件企业的海外收购能获得更大效益。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即使德尔福因为各种原因陷入了破产保护,但其研发能力、质量和品牌已被外界认可,京西重工买下了德尔福制动和悬架系统,还得到了通往海外市场的销售渠道,这对于缺少技术、缺少品牌、缺少渠道的中国零部件企业非常重要。其中的成功先例就是万向集团收购海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成功扩大了海外市场。

阅读量: 作者:郑雪芹

分享至:

读后感/咨询反馈
相关阅读
车型推荐
当前位置:专用汽车网 > 技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