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2 来源:滤芯之家
我国滤清器行业的诞生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作为行业归口所,在规划行业发展、制定产品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组织机油、燃油、空气滤纸的研发和研发滤清器新产品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开展这些工作的同时,又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滤清器研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从全国而言,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从事滤清器研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达到最高峰。
以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和蚌埠滤清器总厂等行业龙头企业为首,集中了国内主要研究所、部分主要发动机(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厂、滤清器生产厂的主要技术骨干力量,成立系列化工作组共同参加了“内燃机纸质三滤”、“离心式机油滤清器系列化”、“重负荷空气滤清器系列化”、“燃油沉淀器系列化”、“旋装式机油、柴油滤清器”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相应技术条件、试验方法的制定,研发了一大批基本达到当时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的滤清器产品,满足了汽车、工程机械、拖拉机和农业机械发动机对机油、燃油、空气滤清器的配套需求。当时的“三滤行业组”定期组织20余个行业成员厂进行检查、评比,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高。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国车辆用滤清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车辆(发动机、农用机械、工程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主机配套和维修市场对滤清器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加之加入WTO以后,由于我国滤清器产品具有的价格优势,近年来出口北美、欧洲、澳洲、东南亚的产品也迅速增加,市场需求的扩大,推动了我国滤清器行业的迅速发展。
国内滤清器行业现状
(一)产业区域分布: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六大滤清器产业聚集地,就是上海、安徽蚌埠、河南新乡、温州、河北安平和广东珠三角六大聚集地。其中安徽蚌埠、河南新乡、温州均已建立了地方性的滤清器行业协会。已经形成的六大聚集地各有特点:
上海:合资企业多。
上海已经形成以欧美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为主的板块,但也有少量的其他地区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如日本、意大利等。由于外资企业技术领先、实力雄厚,他们基本上各自为战,产品以乘用车为主,汽车整车配套居多。上海聚集区是六大聚集区中销售额最高的聚集区。
安徽蚌埠:围绕核心扩散。
安徽蚌埠聚集区实际上围绕安徽蚌埠滤清器有限公司的扩散逐步发展,因此产品都是汽车用滤清器,机油滤、空滤、燃油滤都有。但仅仅是产品的扩散,市场的扩散,虽然也有数百家滤清器厂家,但规模都很小。
温州:产业链完整,分工精细。
温州聚集区,企业也有数百家,清一色是民营企业。产品以旋装式机油、燃油滤清器为主。产品销售以出口为主。温州的产业链最完整、分工最细。
河北安平:依托低价滤材。
河北安平聚集区企业有上百家,主要产品为空滤芯。依托河北地区廉价的过滤材料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产品主要用于后市场。
珠三角:背靠地区市场。
珠三角聚集区,主要依靠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市场形成,产品以乘用车滤清器为主。
河南新乡:渗透进入车用行业。
河南新乡聚集地,企业也有数百家,由液压滤清器等专业行业向车用发动机行业渗透,三滤都有生产,但仍以专业行业为主。
(二)产业特点:
我国滤清器专业化生产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小行业,虽有专业滤清器厂20余家,但行业总产值不足亿元。改革开放以后,滤清器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五”期间,随着汽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整车产量的快速增长和保有量的提高,滤清器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据行业统计目前滤清器的生产企业已超过2000家。其中进入行业统计的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有11家,超过5000万的有20多家,以上企业85%聚集在六大滤清器聚集地内。国有、民营、合资、外商独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大多数为民间投资设立的中小型企业。全行业销售收入约300亿元,销售总量约8-9亿只,出口约占总量的10%。
目前滤清器行业存在主要问题有:
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国内滤清器行业企业众多,据统计国内现有滤清器企业虽已达到2000多家,但其中多数属小型企业,甚至有不少家庭作坊式的小厂,整个行业中列入国家统计的主要企业仅有30多家,而其中拥有自主品牌和完善销售网络渠道的企业少之又少投资分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集中度相当低下。即便是大企业,销售额最多的企业也仅有3亿多元,市场占有率不到2%。
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国内滤清器企业目前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基本上是模仿,产品研发能力薄弱,缺少原创技术。虽然国内主机的配套多已实现国产化,但基本上是对产品样件进行测绘,自主开发的全新产品绝少。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难以介入主机的前期开发,不能适应系统化、模块化供货要求。正因为如此,导致滤清器生产单位在与主机进行产品配套时议价无力。
目前国内滤清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十分匮乏,高层次的人才可以说更是稀缺,人才断层非常突出,所有企业皆然。包括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人才本土化也同样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越来越少(现已没有),面向行业服务的科研院所或走向企业化或归属某一企业集团,从而削弱了面向行业进行服务的功能,而大多数企业又受规模、效益、人才和研发能力的限制,研发和创新水平偏低,资金投入不足。因此,全行业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过滤材料、试验杂质无人也无力研究,标准落后,缺少原创技术,无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滤清器生产设备、试验设备,过滤材料、试验材料,胶粘剂等相关工业相对落后,尤其是过滤材料,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国内虽有几家品质尚可的滤材生产企业,但产能偏小,品种不全,也对滤清器行业的发展造成制约。
起步晚,标准缺失。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八十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几个滤清器标准,八十年代以后工业逐步发展,而中国滤清器标准起步于1993年,第一届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滤清器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96年,由于各种原因第一届几乎没有指定车用滤清器标准,直到2004年第二届成立才开始建立车用滤清器标准体系,逐步制定一系列滤清器标准。
市场竞争激烈。滤清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行业内没有垄断或近乎垄断的超大型企业,滤清器属于汽车上的易损件,需要定期更换,因此售后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争夺售后市场的企业远远多于配套企业的数量,但品牌集中度较低。
滤清器市场发展建议:
持续技术发展。“围绕上水平,上质量、填补空白,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引导本行业骨干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发现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学习、利用国外同行和国内外其他行业的成熟技术,提高产品水平、产品质量和工艺装备水平。加强与整车企的战略合作,争取实现与主机同步开发、超前开发,参与国际分工的目标。
注重产业协作。加强与过滤材料、装备制造等相关工业的合作,积极开展高精度、长寿命材料、轻型材料、可回收材料、环保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为滤清器企业提供国产新型过滤材料和高效率工艺装备,减少进口,以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加速标准化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意跟踪国际标准、先进国家标准的发展动态,及时吸收和采纳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先进国家最新发布的滤清器技术标准,提高国际标准、先进国家标准的转化率和采纳度。积极做好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在优化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国家标准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技术标准体系。根据目前我国滤清器产品水平,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的现状,制订过滤元件通用的产品标准,规范市场。
加速产业集群。国内滤清器行业虽然单个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低下,但是企业分布的地区相对集中,形成了安徽蚌埠、浙江温州、上海、珠三角、河北等滤清器生产聚集地,其销售总额约占全行业的70%,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经显现。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演化过程来看,产业发展越来越具有明显的地区集中化趋向。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因此应充分利用国内滤清器产地相对集中的优势,从提高行业竞争力和生产集中度的角度出发,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对当地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加以创造性的整合,培育和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最终形成大、中、小企业并存,众多企业相互分工合作,公共资源、技术信息共享,生产、销售、服务相互衔接,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实现滤清器从产地集中到产业集群的过渡,使产业集聚成为行业升级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