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国外差距仍在 商用车提高技术成必然

时间:2010-01-11 来源:中国商用汽车网

  2009年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好转,中国商用车市场已全面回暖,商用车产销均破300万辆。欣喜之余,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国产商用车技术与国际知名商用车企业存在的差距。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自主品牌,是我国商用车企业未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方面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汽车轻量化发展

  目前,国产商用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舒适方面,国产商用车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有些厂商生产的商用车,其驾驶室内外设置已完全可同高档乘用车相媲美;安全方面,国产商用车主、被动安全系统性能达到国家规定指标;环保方面,国产商用车在提升发动机动力的同时,各项节能减排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向前跨步的过程并非一路坦途。以提高环保技术为例,中国商用车是在博弈权衡中谋求发展。中国重汽总经济师童金根介绍,国际主流的商用车发动机排放标准欧III、欧IV、欧V,全部由发达国家提出并极力在全球倡导。他说,一方面,我们当然要坚定不移地提高减排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与发达国家搞“装备竞赛”,耗空企业发展潜力,必须循序渐进地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

  在解决节能与环保这一汽车业最重要的命题时,汽车轻量化成解决这一命题的有效途径,轻量化的优势其实不难理解。重量轻了,油耗必将随之降低。但是有很多消费者认为车轻了不就不安全了吗?对此,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机电与动力工程系主任蹇小平表示:汽车的重量的确与安全性没有必然联系,二者并非一对矛盾。事实上,汽车的安全性对于不同部位有不同要求。比如没有缓冲区的左右两侧,必须通过碰撞钢梁等刚性车身来提高安全性。而对于有缓冲区的前后部分,保险杠、发动机、行李箱的吸能更加重要。

  轻量化还能带来更好的操控性。由于车辆轻,起步时加速性能更好,刹车时的制动距离更短。汽车的油耗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排量和汽车的总质量,在保持汽车整体品质、性能和造价不变甚至优化的前提下,降低汽车自身重量可以提高输出功率、降低噪声、提升操控性、可靠性,提高车速、降低油耗、减少废气排放量、提升安全性。

  车辆的安全性主要在于事故发生时对人员的保护,而不是对车的受损程度来衡量。重量大的车跟重量轻的车碰撞,重量大的车受损程度比较小,但是人员的受损程度跟吸能式车身设计,以及主被动安全配置有密切联系。现在很多车都使用下沉式发动机等,就是为了发生碰撞时,发动机自动下沉,不会对乘客造成伤害。因此,轻量化技术本身并不与安全性相矛盾。真正安全的车身应该是“该刚性时就刚性,该变形时就变形”。只是在实际中,可能一些车型的“轻量”并不是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是所谓偷工减料,这样才会影响到车身安全。

  2009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完成的一份未公开的调查报告显示,对国内上百款在销车型进行了轻量化和油耗测试。结果显示,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欧美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差距明显。在人人都说自己是“节油王”的汽车市场,这份报告给出了具体的答案和未来的趋势。轻量化的结构设计和分析,是目前国内外轻量化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汽车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整个社会对于环保节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汽车制造商们不得不转而寻求更坚固、更轻薄的造车原料。目前欧洲大型汽车制造商正在进行“超轻型汽车”工程,在稳定价格的基础上,减轻车重30%。欧洲超轻型制车体的设计中,高强度钢占比例超过80%。在新能源路线迟迟不清晰的形势下,轻量化已经成为全球主流汽车企业,应对低油耗的折中路线,而这方面留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明确提出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产能的目标。2009年,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元年。从北京到天津、从上海到唐山,各地纷纷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国内的商用车企业也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据了解,一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为,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三种新能源汽车为主,计划在2012年建成年产混合动力轿车1.1万辆、混合动力客车1000辆的生产基地。

  “大金龙”把新能源客车开发作为拓展海内外市场的亮点来抓,组建由多部门组成的新能源客车研发中心。在2009年初与东风电动汽车公司联合研制生产出100辆混合动力客车交付武汉市公交公司后,又于2009年5月成功开发批量新能源大客车进入新加坡。实现国内自主品牌混合动力客车首次出口,迈出了大金龙拓展海外市场的第一大步。

  2009年1-11月,液化石油气客车、液化天然气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等销量同比增长了178.98%,至4034辆。相比在乘用车市场的冷遇,这些"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商用车市场已开始迅猛增长。2010年国家将会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新能源汽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脱离了汽车产业本身的局限,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年即将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业将广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阅读量: 作者:武玉彤

分享至:

读后感/咨询反馈
相关阅读
车型推荐
当前位置:专用汽车网 > 整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