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12-08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按照相关规定,汽车生产和改装需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生产企业除需取得工商管理部门的营业执照外,还需取得国家发改委的公告资格。然而,目前全国专用汽车市场,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一些具备资质的企业“吃不饱”或者没活干,而那些不具备资质或者手续不全的企业却在大肆招揽生意,非法生产,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之为“李逵不敌李鬼”。
合格证泛滥非标车出笼的直接原因
2008年2月,山西某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向山东某地订购了12辆挂车。但先期到货的5辆挂车尚未销售就因涉嫌存在产品质量问题被质监部门查扣。原因是这5辆车存在质量缺陷,连最基本的车辆大架号都没有。
尽管纠纷发生,但应该找谁当被告?山西公司裴老板确实犯难。因为从手续上看,这些挂车是“组合”而成的。当时向山东方订车,裴是通过山东一个吴姓业务员联系的,合同上盖的是A公司的章。但是,挂车是从B公司生产区拉的。更重要的是,5辆挂车的合格证上“车辆制造企业名称”一栏都显示是C公司。再一看销售发票,“销货单位名称”却是“江西”XX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产品合格证是车辆生产企业对出产车辆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的承诺和重要凭证,产品合格证上的信息和技术参数表明了车辆的身份和唯一性。对于正确识别车辆的身份和打击非法改装车辆有着重要的作用。产品合格证上的信息和技术参数应当与国家汽车公告目录公布车型的技术参数、与对应的车辆产品、与产品合格证数据库中的所有技术参数一致。但是,据山西省汽车协会一位强姓专家告诉记者,以上事例在某前汽车市场几乎司空见惯,改装厂老板会经常接收到倒卖合格证的短信。
事实上,合格证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记者心持怀疑打开网络搜索,果然看到许多出售汽车合格证的信息。该专家告诉记者,合格证泛滥,使一些不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也可以承接业务,甚至好多路边电焊铺也大胆开始制造“汽车”,这样不仅使大量非标车进入市场,而且对正规企业的产品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冲击。
价格战合法企业的苦恼
山西全省具备半挂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不足10家,但可以生产半挂车的企业却在七八十家左右;山东某专用车生产基地,有126家车辆改装厂,手续合法企业不到20家。那些没有资质的企业为什么能够生存呢?山西一位姓陈的特种车制造公司老总告诉记者:合法厂和非法厂在市场份额上激烈拼抢主要体现在价格。
首先,一个取得资质的企业注册资金需要2000万元,还要具有长期使用的土地权,符合环保生产的工艺设备,自己的研发机构等等,加上厂房等其他方面的投资,其生产成本自然要高于非法厂,在价格方面肯定没有优势。其次,合法厂都在按照国家要求进行生产,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非法厂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只要来了生意就敢接。因此,合法厂的客源大多跑到了非法厂。另外合法厂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严格,所用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为数不少的非法厂则使用价格便宜的非标材料。这样算来,两类企业生产的同类车,其价格足足相差四五千元。现在客户很看重这几千元,反正非法厂生产的汽车一样有合格证,一样可以上户。但是这些非标车进入市场后将导致严重后果,轻者给客户徒增高额修理费用,重者酿造重大车祸。这方面的教训不是耸人听闻。
谈到对这些非法生产企业政府部门为何不予彻底取缔,另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其实这些所谓的非法企业,大多数是有生产全挂车的资质,现在全挂车不让上高速了,他们开始做自己不具资质的半挂车生产。因为它们同样给政府纳税,所以某些政府部门表面监管,其实监管不力,明紧暗松。
针对专用汽车生产行业如何破解李逵不敌李鬼的怪局,许多业内资深人士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山西临汾市某制造公司一位姓李的副总说,要想彻底破局,一要政府部门放远眼光,杜绝没有资质的小厂大量出现,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二是企业要积极改变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技术进步和研发投入热情。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专用车协会秘书长王焕民在对中国专用车制造市场表示忧虑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观点,王焕民表示,我国专用汽车行业普通自卸、半挂、罐式、厢式汽车等专用汽车产能已经饱合,行业竞争激烈,不建议再投资或引进此类生产企业。可以选择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产品,如铝合金罐车;或者可以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如常州佳卓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的运马车;或者产品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如高等级公路养护车等。